川陕红在延续
今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纪念日。
在星火燎原的年代里,四川的大地上也曾孕育出“红旗漫卷大巴山”的豪迈,从烽火连天的岁月到和平发展的今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走过风雨兼程的艰难路途,无畏艰险、前赴后继,书写了一部部壮丽史诗。
92年前,隆冬时节,冰雪封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从通江县入川。以雪坑为“房屋”,垫稻草为“床铺”,他们越巴山,翻险关,在川陕边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唤醒了川陕边劳苦大众投身土地革命的洪流,为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发展蓄积了走向胜利的巨大能量。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的艰险难行,未能阻止红色基因在四川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如今,这里正成为红色文化的沃土。
2024年5月,由四川省文物局联合陕西省文物局、重庆市文物局共同编制的《川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同年6月,2024年川陕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在四川仪陇朱德故居纪念园召开。
时至今日,在这片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丰功伟绩,留下了大量珍贵革命历史遗迹的土地上,红色的故事仍在延续……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图据四川省文物局
川陕红有多险?这里曾见证无数血战。
在秦巴山麓之南、革命老区广元市苍溪县的蟠龙山梁岩壁上,有一对黄色巨石形状若猫。因这对巨石,此处得名“黄猫垭”。四周山峦起伏,危崖耸立长达10多里,地势十分险要。
1934年9月,徐向前、李先念率部取得黄猫垭大捷,红四方面军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六路围攻”。如今,在黄猫垭战斗核心区约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保存有战斗指挥部、战壕等22处遗址,构成从战斗指挥、围歼到胜利祝捷的全过程遗迹链。
黄猫垭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1932年12月18日进入川北通江县两河口镇起,到1935年3月28日西渡嘉陵江止,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战斗的两年零四个月,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
广元市苍溪县的嘉陵江段,江宽水深,水流湍急,两岸均是峭壁。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在今“红军渡”纪念碑处强渡嘉陵江,而后挥师北上,开启漫漫长征路。
川陕红有多重要?这里见证了无数重大会议。
木门会议旧址 图据中共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
川陕红有多壮烈?见证着革命烈士的无悔青春。
在巴中市通江县的苍松翠柏间,25048名红军烈士的墓碑静静矗立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无声诉说着那一段浴血奋斗的历史……
在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红四方面军由原来的4个师1.5万人左右扩编为5个军8万余人,孕育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四方面军训词。
红旗深深插进蜀地,将这片土地染成了红色。四川,也成了一片充满红色印记的革命热土。
在巴中市通江县至诚镇九子坡村佛耳岩上,一幅“平分土地”的石刻标语,錾刻在20余米的高崖石壁之上,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由红10师28团的錾字队用时3个月刻下。标语距地面22米,每字高6.95米、宽5.35米,笔画宽0.89米、深0.1米,整个字幅近400平方米。当年,为传播革命真理,团结、动员群众参与到火热的武装斗争和苏区建设中来,红军采取了多种宣传形式,石刻标语就是其中一种特殊方式。
除此之外,“赤化全川”“争取苏维埃中国”……在巴中市通江县的悬崖峭壁上,还能看到红军用镰刀斧头戳刻出的一幅幅巨大石刻标语。这些镌刻在石头上的史诗,以铁斧钢錾为笔,以绝壁危岩为纸,屹立于天地之间,将红军精神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赤化全川”巨幅石刻标语 图据四川省文物局官网
历史在这里定格,也在此续写。红军石刻标语,在岁月变迁中成为四川革命文物资源一大特色,其数量居于全国前列。不仅如此,四川境内革命文物还具有类型丰富、价值突出、特色鲜明的特点。据统计,川陕片区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36处,其中四川省1028处。川陕片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共计58家,其中四川省44家。
怎样保护如此丰厚的革命文物“家底”?四川仍在不断探索中。
近年来,四川不断加强革命文物立法工作,保护川内各地红色文物资源。2021年,《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正式发布。时隔三年,2024年4月,《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6年)》发布,细化了包括川陕片区建设在内的全省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举措,提出“一年夯基础,两年促提升,三年树品牌”的目标任务。
“推进连片保护”“建立健全保护体系”“加强本体保护”“注重环境保护”……在《川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中,不难注意到这些关键词。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万源红军石刻标语群等等,都被列入了16个项目集群圈的连片保护工程中。
近年来,革命文物资源丰富的市州如巴中市、广元市等,也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法律法规。其中,巴中市出台的《巴中市红军文物保护条例》更是全国首部红军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
悠悠天地间,石刻今犹在,化作经典励后人。四川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革命文物,正在被更好地保护、被更多人看见。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讲解员就是人们重温革命历史最好的老师。
“2011年8月,巴山游击队纪念馆迎来了一位书写历史的老人,巴山游击队队员谢顺朝……”在四川南江县博物馆讲解员陈芙蓉的讲述中,观众了解到巴山游击队如何在远离中央、孤悬于敌后的情况下,坚持独立武装斗争长达5年之久。
如今,在四川130余家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中,还有很多像陈芙蓉一样的人,讲述着革命先烈的故事,追逐着英雄身上的光芒。
不仅要让红色故事口口相传、让信仰力量“声入人心”,在传统保护展示工作之外,四川还在不断探索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相辅相成。
广元旺苍红军城景区、拥有“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的古蔺县……当革命文物资源融入“大文旅”发展格局,非遗、文学、民俗等文化资源赋能其中,一批重点红色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线路也应运而生。
既是“最大胜利地”,又是“中国桃花之都”,黄猫垭的内蕴不变,新装已着。
川陕红也乘上了新时代的风,未来已来。
“革命文物+”的融合发展模式,早在四川“实践出真知”。
2021年,自贡市政府对江姐故居进行了修缮和提升改造,成功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并运用声光电、场景复原、数字技术等,布置了“坚贞不屈、永不叛党——革命英烈江姐生平事迹展”。此外,还在基地内设置水幕影像,创作并展演原创音乐剧《红梅花开》、舞台情景短剧《江姐的故事》等。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自2021年11月建成开放至2024年4月中旬,累计接待游客约120万人次。
赵一曼故居、泸定桥景区、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省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接待观众达3000余万人次。人们主动走进红色遗址,了解那段信仰可超越生死的时代。
当革命文物“会说话”,一部部承载着红色精神的文艺作品,将这片土地上的英雄事迹,带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近年来,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四川造”红色文艺精品涌现出来。足迹遍布20多个城市的舞剧《努力餐》、经过多次改编复排的经典川剧剧目《金沙江畔》、话剧《赵一曼》、川剧《信仰》、电影《红星照耀中国》……那聚光灯下被照亮的,又何止是故事。
那些为这个时代奋斗、流血的人们啊,你们的愿景已成为现实,尽管你们再无法看见,但时代一定会永久铭记那些付出。砖瓦、石壁皆是见证。
再一次致敬,最可爱的您!
本期话题